400-123-4567

机械工业范文10篇2024-03-06 00:41:06

  内部会计控制,是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内部控制发展的主线,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在内部控制中,内部审计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和监督性,利用内部审计的有效沟通与协调,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团队合作的文化氛围,防止“越权、侵权、强权甚至滥用职权”等行为的发生。我国内部控制的现阶段可以说是一个过渡阶段,由消极防弊向积极兴利发展。但内部控制发展至今的理论基础仍然比较薄弱。

  河北太行机械工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68年,通过对该企业近三年的财务状况表的分析我们看到,该企业的财务效益状况不太好。总资产周转次数和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均低于行业水平,说明企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大量的闲置资产,使企业面临一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正是由于内部控制的失效,导致了企业存在货币资金管理和物资管理方面的问题。内部控制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固有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会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内部控制在执行中受人为错误的影响,受成本效益原则的约束,受串通舞弊的限制,受管理越权的限制,受制度的限制。其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除以上固有的局限外,还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公司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目标及对象的理解存在偏差。作为大型国有企业,虽然制定了较为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并未较好地去执行落实。同时,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存在偏差。首先,内部控制目标定位太低。内部控制的目标不仅仅包括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财务报告目标,还应包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经营性目标。其次,内部控制制度适用于企业中的每一个成员,任何人都需要遵守。该公司有些领导不顾有关的职责分离、授权批准等内部制度要求,认为内部控制是针对一般员工制定的,与自己无关系,从而造成了管理上混乱。

  2.公司制度不健全,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作为大型国有企业的改制公司,其缺乏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经营者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利用职权浪费资产,出于私心而不去重视内部控制的建设,或者建立了较好的内部控制却不认真去执行,从而加重了企业制度的不健全,形成恶性循环。

  3.公司机构设置不合理。受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公司存在着机构繁复、管理层次多等问题,造成部门间缺乏足够的信息沟通与交流,难以达成良好的协调。同时,其二级单位及子公司没有专门的内部控制机构,其内部控制的职责由审计、财务部门代为行使,不利于内部控制的执行。

  4.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没有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执行体系。公司在进行改制前内部控制就存在,但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把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从2000年以后开始的。虽然外因的变化是促进其内部控制发展的巨大动力,但其内因却没有发生太大变化。虽然形式上也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但还很不规范。

  5.企业对文化建设不够重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有赖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支持和维护。在良好的企业文化基础上所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得到有效执行,但该公司员工对自己企业的企业文化以及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的作用却知之甚少。

  6.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着社会监督的责任,虽然也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评估,但由于缺乏科学的标准,不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国资委承担着政府监督的责任,但其力量十分有限。不能形成有效监督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一套科学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以及专门的评价机构。

  1.创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或程序所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从外部因素上来说,是制定完整的内部控制规范标准体系,扩充内部控制规范的内容范畴。从内部因素上来时,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2)强化人文因素。(3)提高管理者的内部控制意识。(4)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2.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将风险评估作为主要的控制手段。企业控制能力越差,其潜在的损失和风险就越大。因此,将内部控制纳入风险管理是企业愿意接受的方式,从而使得内部控制的实施更富有效果。

  3.建立良好的控制措施。建立授权批准及集体审批制度。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以授权批准来进行控制。同时,企业在遇到重大问题需要进行决策时,应避免个人意愿,建立集体审批制度,避免因个人主观原因做出不公正决定。

  近年来,在全国机械工业发展的带动下,福建省机械工业取得了较快发展。全省工业主导产业作用日益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以临港重化和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逐步形成[1]。“十五”期间,福建省确立了机械设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石油加工和化学产品制造业为该省经济发展的三大主导产业。截止2011年,全省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已经达到4471.2亿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24.2%,占全省工业GDP的17%。其中出货值942.0亿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19.7%。虽然机械工业作为福建省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极大支持了全省经济的发展。但是外部世界经济环境严峻复杂,同时福建省机械产业也处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艰难阶段,因此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如机械工业结构不合理,中低端产品供过于求,高端产品却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在组织结构方面,小型企业比重过大,多数企业尚处在产业链的低端,对高端装备的研发能力不强;发展模式较为粗放,产业建设重复性较高,缺乏核心竞争力;自主研发基础性产品力量不足,导致超高压变配电设备、高度轨道列车等主机产品过度依赖进口,大大增加了成本[2]。因此,福建省应进一步规范机械工业生产,细化工作流程,提升产品质量,方能提升企业、行业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机械工业的发展,机械工业标准化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就标准制定的数量来看,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超过上万个,机械工业企业也纷纷制定了符合自身发展的相关企业标准,以满足总体市场发展的需求,在行业内初步建立了与国际市场同步发展的机械工业标准体系。从福建省层面来看,近年来也加快了研制机械工业地方标准的工作进度。然而,应该看到的是,随着国际贸易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高新技术和国际市场的培育对机械工业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实施的标准无法及时、快速地针对其作出反应。现行标准在总体结构、内容等方面均存在缺陷,存在如下问题:(1)总体水平低,不适应机械工业发展需要主要表现为标准总体结构不合理,在制定标准中,多数都是针对中低端的机械产品,而目前急需的高新技术标准严重缺失,包括能加速发展机械工业的高新技术产品标准、重大技术装备标准,以及专用基础设备标准等,许多机械工业的先进科研成果未及时应用于标准研制,是导致高新技术标准不足的重要原因;现有的标准更新滞后,某些机械产品已应用了高新技术科研成果,对应的标准却未能及时修订。据有关数据显示,已实施的机械工业标准中,实施时间长达10年以上的国家标准高达46%以上、而行业标准则高达30%。由于标准化工作总体水平偏低,过分迁就现有机械产业技术水准的标准大量存在,导致市场领域流通的许多机械产品虽达到标准要求,却不具备竞争实力,本土的机械产业面临严重威胁。(2)未能与国际接轨,不利于提升机械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对其他行业而言,机械工业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以下简称采标)比例偏低,在多达1.3万以上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采标数量仅达4462项,采标率为32.5%,其中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采标数量分别为2735项、1727项,采标率分别为60.4%、18.8%;此外,采标更新滞后,采标标准未能随着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修订或废止而作出对应调整[3]。(3)服务能力有限,标准化工作效能偏低标准只有推广实施才能发挥其真正作用,因此,只有用户获取标准、解读标准、实施标准,标准的作用才能落到实处。然而机械工业行业标准化工作总体服务水准不高,服务手段落后,服务效能偏低,缺少便捷、公开、实时更新、真实可靠的标准化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大量标准化科研成果无法在合理的时限内实现推广应用,难以实现及时、有效、准确的标准化服务。综上所述,由于缺乏机械工业标准整体发展框架,标准之间协调性、标准制定的水准和标准管理都相当混乱,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系统的标准体系势在必行。机械工业标准体系构建是标准化工作的基础,充分体现出该领域各标准之间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清晰展现出标准与标准之间的内在关联。科学的标准体系有利于掌控工作全局,也有助于站在战略的高度上规划标准制修订工作。

  本世纪以来,自动化技术迅速发展,其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地位越来越重,就一定程度而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力。自动化是指机械装置依照固有程序、不受人工干预地进行生产作业的过程。而机械自动化主要是指将自动化技术运用到机械工业的生产操作中,优化生产过程,加速原材料与成品间的转换,从而极大地解放生产力,提高工作效率。

  随着经济以及网络发展的全球化,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继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地区提出制造全球化这一智能系统计划后,机械工业自动化这一理念逐渐被各国接受并受到重视。随着国际化市场以及产品销售网络渠道的发展,国际间的技术引进与互补的良好的发展现状也来越引人关注,并推动着机械工业自动化向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产品的要求日益提高,而企业若要适应市场的变化,就必须利用一切可能的、合理的手段对自己的生产技术以及产品进行改革,因此其生产必须快速对市场竞争作出响应,以期缩短生产周期,抢占市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而这也深深地影响着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而远程控制及监测技术的发展,也让计算机控制自动化成为了现实。利用远程控制及检测技术既可以对机械自动化技术的产品设计的漏洞进行修复,又可以实现合作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分享。

  机械工业的虚拟化主要指虚拟制造。其主要形式是将制造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进行系统模拟仿真。虚拟制造避免了人工筛选图纸、整合实验等不利于资金合理配置的工序,既可检测自动化工艺的可操作性,又能提出合理的改进方案从而节约成本。

  柔性自动化是一种新的制造方式,从根本上区别于与刚性自动化。柔性生产线是柔性制造系统与自动线的一种结合,一方面提高了系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另一方面改善了系统适应内部变化的能力,实用性较强。

  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机械自动化技术飞速发展,以其先进的生产水平深深地影响着各行各业的生产活动,并有着进一步渗透的趋势。而计算机技术特别是集成系统的应用,进一步推动了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虽然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初有成效,但与工业发达的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管理方面,工业发达的国家广泛使用计算机管理,自由度较大,能够迅速应对市场变化,而我国只有少数大型企业采用了计算机的辅助管理,多数小型企业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在设计方面,发达国家数据更新快,而我国常存在技术更新延迟现象。在制造工艺方面,工业发达国家广泛采用高精密加工,而我国在激光、电磁、纳米等加工技术上普及率不高。在自动化技术方面,工业发达的国家广泛使用由计算机集成系统控制的自动化技术,基本实现了柔性自动化、集成化,而我国尚处于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阶段,柔性制造单元和系统仅在少数企业可见。

  3.1注重生产实际,发展实用性机械自动化技术。技术发展的意义在于应用,而应用的程度必须结合实际。若要合理有效地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必须从企业发展现状出发。只有适应产品的自动化技术才能真正做到解放生产力,合理分配资源,才能创造更高的经济收益。

  3.2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低成本自动化技术。虽然近些年我国经济有了大幅度飞跃,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低成本、见效快的自动化技术是企业迅速抢占市场的一剂良方。

  3.3从国情出发,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是一个长期、渐变的过程,是一个由无到有、由实现到完善、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因此,若要全面实现机械自动化,必须从国情出发,找准立足点,逐渐建立健全机械自动化系统及机制,由经验的累积推动自动化技术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跨越。

  3.4抓好基础,以不变应万变。若要发展技术,必须抓好基础。在熟练掌握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市场需求推出符合实际的自动化系统。

  **期间,浙江机械工业持续较快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至**年末,全省机械工业拥有国有企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企业(下称规模以上企业)4673个,职工总数82.92万人;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794.5亿元,工业增加值425.9亿元,销售收入1675.3亿元,利税总额177.6亿元,其中利润总额98.8亿元。在全省工业中,机械工业企业数占32%,工业增加值占27%,利税总额占25.9%,利润总额占27.9%。

  **期间,浙江机械工业发展较快,在全国机械工业的地位不断提高。机械工业系统经济总量在30个省市区中的位置: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由**年的第15位、**年的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4位;利税和利润总额由**年的第7位上升到目前的第3位;工业增加值居第4位;出货值居第2位。

  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了一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竞争力较强的特色优势产品。其中空分设备、工业汽轮机、电除尘器和气力输灰装置、余热锅炉、真空获得与应用设备、平面磨床等产品处于全国同行的排头兵地位,其控制系统均已运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实现了机电一体化;摩托车、船用齿轮箱、工业链条、手动葫芦、电能表、低压电器、中小型轴承、水表、密封件等机械产品,雨刮器、万向节、方向机、制动器、机油冷却器、汽车仪表、起动电机等汽车和摩托车零部件,在经济总量上居全国前茅;发展了车削中心,数控机床、PC控制锻压机床,加工中心等一批机电一体化的基础机械;开发了干法脱硫、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等一批具有较大发展前途的新兴产品。

  **年,全省机械工业系统完成出货值70亿元,其总量是十年前的20倍。出货值占系统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年的2.4%提高到13.3%。一大批机电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手动葫芦、电动工具、紧固件、柴油机、拖拉机、轴承、汽车配件、电工材料、仪表、低压电器、手工具等产品出口额均超过1000万美元;有61家企业出货值达**万元以上,其中17家企业出货值超亿元。

  区域特色经济是构成浙江机械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形成了以专业市场和专业化生产协作为依托,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的发展格局,形成了较大的区域经济规模和较明显的竞争优势。较突出的有台州的摩托车、乐清的低压电器、金华和永康的电动工具、慈溪和绍兴等地的中小型轴承、永嘉的泵阀、温岭的中小型水泵、玉环和瑞安等地的汽车摩托车配件等。

  **时期,是建成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要时期,也是机械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关键时期。

  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投资和贸易进一步自由化,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即将加入WTO,国内市场进一步溶入国际市场。跨国公司将从向我推销机械产品为主,转变为资本、技术、分销等全方位的市场进入,进一步采取合资控股直至兴办独资企业的方式,达到左右我国机械产品市场的战略目标。面临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激烈化的影响,我省机械工业需要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更多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分享开放型经济的成果。

  产业发展高技术化:世界兴起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浪潮,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大大加快,产品生命周期明显缩短,科技贡献率明显提高。随着信息装备技术、工业自动化技术、数控加工技术、机器人技术、先进的发电和输配电技术、新型材料技术和新型环保装备技术等高新技术成果广泛应用,机械产品不断高技术化,高新技术含量成为机械产业竞争取胜的关键。充分吸收和运用世界新技术革命成果,加快我省机械工业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发挥后发优势,势在必行。

  生产要素集约化:生产要素越来越向大公司大集团集中,规模经济效应越来越明显。一方面,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使得跨国公司加强了技术垄断和市场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众多的专业零部件厂掌握了先进技术,实现了某个领域的生产专业化和要素集约化。如此形成了大公司大集团与众多专业化中小企业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而浙江机械工业的一大弱点就是专业化程度低、规模不经济,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迫切需要改变小而全、大而全的现状,发展大公司大集团和小型巨人企业,壮大产业规模,提高集约化程度。

  市场需求多样化:随着经济、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社会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国际机械工业由少品种、大批量为主的生产模式向多品种、大规模的生产模式转变。由此带来企业产品开发方式、生产组织形式、企业管理体制、技术装备手段、营销形态等全方位的改变。浙江机械工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多样化需求和个性化用户的要求,大力发展为提高产业国际化水平服务、为提高国民经济装备水平服务、为提高农业现化化水平服务、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服务的新型、优质机械产品。

  机械产品的市场需求特别是高技术、新领域的需求不断扩大。**期间,国家继续实施增加投资、扩大需求、促进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以技术创新为特征、以产业升级为目标的企业技术改造力度进一步加大,为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创造了需求基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农业机械发展拓宽了路子;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为机械工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在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上发展开放型经济,有利于利用外资发展机械工业,扩大机电产品出口。**时期是我省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现代化建设需要现代化的装备,优化机械工业结构、推进机械工业现代化是我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结构性过剩成为制约机械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短缺经济的结束,机械工业结构性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一般性产品需求下降,生产能力普遍闲置;另一方面,高新技术的重大装备和关键部件的供给严重不足。结构性过剩使得企业发展空间趋紧,低价竞销的无序竞争局面严重,平均利润率大幅下降,企业亏损增加。我省以量扩张为主、以价格竞争为主的机械工业发展面临严峻考验,迫切需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实现产业升级。

  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推进战略性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扩大改革开放为动力,加快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企业产品创新,全面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培育机械主导产业,建设机械工业强省。

  1、总体目标。把机械工业培育成为浙江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基本实现机械生产大省向机械工业强省转变。

  2、总量目标。到**年,机械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200亿元;工业增加值560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保持在27%以上。

  3、规模目标。形成一批大企业集团,其中销售收入超50亿元、利税超5亿元2个,销售收入超25亿元、利税超2.5亿元的10个;形成一批小型巨人企业,其中销售收入超10亿元、利税超1亿元的15个。

  4、效益目标。到**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230亿元,占全省工业的25%以上,经济效益在全国同行业中的排位保三争二。

  5、技术目标。主要产品和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机械工业增加值的25%,重点企业的主导产品水平和主要工艺装备水平达到或接近当代世界水平。

  6、质量目标。主导产品的质量明显提高,主要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达到95%,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100%;90%的产品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重点产品的国际标准采标率达60%。

  1、以改革促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机械工业快速发展的一个基本经验是,以市场为导向,研究市场、培育市场、开拓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较好形成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富有活力的市场主体,较早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和增长方式。进入**,面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必须坚持以改革为动力,进一步推进体制创新,进一步完善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企业基础,进一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与国际接轨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发挥改革创新的先发优势。把改革与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更好地结合起来,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活力,提高机械工业整体素质。

  2、技术创新战略。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振兴机械工业的必由之路。浙江机械工业的主要薄弱环节就是,多数企业技术、工艺、设备较为落后,技术创新能力较低,大量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与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生产能力不足形成尖锐的矛盾。进入**,必须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积极采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加快机电一体化进程,实现技术升级。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开发能力,把技术开发、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生产一代、试制一代、开发一代的产品良性发展机制。

  3、组织结构优化战略。优化组织结构是优化机械工业结构的重点。针对企业组织结构小而散、产业集中度不高、规模经济效益不明显的状况,以优势企业为主体,加大企业兼并和产业重组的力度,形成以大型企业集团为核心、小型巨人企业为骨干、众多协作配套中小企业为基础的企业组织结构体系。以两头强、中间精为目标,推进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调整,实现由橄榄型向哑铃型的转变。按照城市化发展战略,以工业园区为新基地,促进区域生产力集聚,优化区域特色经济。

  4、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把握加入WTO的新机遇,促进进口替代和扩大出口,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大外资引进、技术引进和人才引进的力度,加快运用国际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改造提高机械工业的步伐。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努力提高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和设备成套率。针对加入WTO对机械工业的影响,推进结构调整,提高装备工业的整体水平,在全面参与国际竞争中实现产业升级。

  5、特色优势发展战略。从浙江资源禀赋的实际出发,发展特色产品,形成特色优势,是机械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随着短缺经济的结束、生产能力的过剩、竞争压力的加大、粗放型增长方式的难以为继,这一特色优势有弱化的趋势。**期间,仍要坚定不移地走具有浙江特色的机械工业发展路子,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优的产品发展战略,坚持优化区域特色经济,促进机械工业健康快速发展。

  加快发展汽车、摩托车及关键零部件,机电一体化机械成套设备;重点发展环境保护设备,主要是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和水污染处理防治设备;促进发展以水稻作业机械、园艺机械设备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服务的新型机电产品。

  依托国内外大集团,积极发展重型汽车和客车底盘,形成特色和提高适应高速公路能力;汽车改装车,主要是开发新型中高档乘用车及其他专用或特种车辆。支持发展高档豪华大客车。重视并积极引导家庭乘用车辆的发展。

  加快发展依托区域特色经济的关键汽车零部件。按照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的原则发展,形成一批小型巨人企业。面向国内外市场和配套维修市场,实行引进技术和自主开发相结合,重点发展为整车配套尤其是为轿车配套、有较好出口前景的产品。

  进一步形成摩托车及配件的生产优势。强化技术支撑,增强自主开发能力,着力开发低排放发动机及新颖的特色车型;通过协作联合或收购兼并等低成本扩张的形式,扩大规模,降低成本。重点发展摩托车用新型汽油机和塑料覆盖件,把浙江建成国内重要的摩托车及配件生产基地。

  重点开发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和综合利用等环保成套机械设备。积极研制采用微电子技术,提高环保机械的控制水平。

  努力提高新技术新产品开发能力,提高大型火电站除尘设备的成套能力和控制水平;以300MW、600MW机组配套为主,开发正压、浓相等气力输灰设备系列产品;在单机成套的基础上,尽快形成除尘、脱硫和输灰一条龙的大成套能力,积极拓展气力输灰技术的应用领域。加快发展为冶金、建材等行业配套的袋式除尘器,开发燃煤电站用的大型袋式除尘器,提高清灰脉冲阀的可靠性。开发推广汽车尾气处理装置及使用天然气和液化气的转换装置和储气充气设备。

  重点开发城市污水处理成套设备、大型工业废水处理成套设备。争取尽快建立城市污水处理成套设备应用示范点。不断提高各种水过滤设备的水平和成套装置的控制水平,提高市场占有率。

  研制以高浓度有机废水、重金属废水、含油废水为处理对象的处理设备;研究厌氧生物处理模块化技术,开发新型工业、城市污水和废水回用处理设备;开发污泥浓缩脱水和污水厂沼气净化成套设备;开发优质饮用水净化成套设备、受污染水源净化成套设备等关键成套设备。

  重点研制生物质低热值等燃烧设备,开发城市用生活垃圾焚烧成套设备,进而发展城市垃圾处理成套技术与设备、垃圾综合利用配套技术与设备、垃圾前处理系统成套设备、及其它废油、废溶剂、废塑料等特殊废弃物和医疗废弃物等处理设备、综合利用成套设备。

  重点开发节能型空分设备、第六代新型大型空分设备;开发生产4万m3/h等级以上的大型空分成套设备,乙烯冷箱等利用深冷技术发展低温液体设备,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成套空分设备的控制系统,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大型空分设备;实现小型空分设备的更新换代,开发小型液氧液氮设备和快装式空分设备;扩大深冷技术在石化、医药、食品等领域的应用。

  以10KV和35KV等级的输变电设备为重点,围绕城市电网和农村电网改造,积极发展110KV以下包括开关、变压器和线缆在内的成套设备,提高档次,配套成龙。积极开发110KV和220KV电压等级的输变电成套设备。

  一是在完善220KVSF6封闭式组合电器(GIS)和110KVSF6瓷柱式断路器的基础上,开发110KVSF6封闭式组合电器(GIS)、110KVSF6充气式开关柜、110KV预装式变电站等高压开关成套设备,推进220KV、500KV电压等级的高压开关成套设备开发。

  二是努力提高10KV和35KV电压等级城网和农网改造用的开关设备的技术水平,瞄准国际先进水准,增加品种,完善系列。重点发展大容量、低过电压、小型化的户内型和户外型真空断路器;线的负荷开关;全工况、全绝缘、充气式的开关设备;机电一体化的移动变压站及箱式变电站;柱上重合器和分段器;开发具有通讯功能的无人值班的变电站。

  三是提高变压器的可靠性和短路能力,降低损耗;发展城市电网与农村电网改造用高阻抗、低噪声变压器,单相变压器,农用变压器,干式变压器;加快开发非晶合金变压器;支持引进MORA(德国)技术,开发安全环保型敞开式干式变压器;积极研制220KV等级及以上的电力变压器。

  四是发展220KV及以下的各种铝合金导线KV的防腐型裸导线和大跨距导线,幅照交联电力电缆。

  五是开发新一代输变电成套设备。主要是气体绝缘变压器和开关设备,智能化的断路器和开关柜,自能灭弧断路器,柱上式和地上式全自保配电装置,干式并联电容器,高压超高压的有机复合绝缘子和避雷器等产品。

  轴承、工业链条、农用水泵、低压电器、电能表、水表、电动工具、微型电机等主要机械基础件,发展重点是完善系列、扩大品种、提高档次、增加可靠性,同时扩大单个企业的生产规模。积极采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低压电器、电能表、水表、自动化仪表等产品,发展组合化、智能化、通讯化的新产品。

  液压件、密封件、阀门、标准紧固件、自动化仪表、粉末冶金、蓄电池等机械基础件产品,在继续保持特色的基础上,提高可靠性,扩大市场占有率。

  1、轴承的发展重点是提高精度、可靠性和使用期,提高生产集中度;利用新材料和新工艺,开发高新技术轴承,开发精密轴承、汽车和机床等专用特种轴承。

  3、液压、气动件发展重点是高压、节能、机电一体化、集成化、小型高性能、高可靠的产品。主要是为工程机械等配套的通轴高压柱塞泵、中高压齿轮泵、节能型多路阀,机床工业用的高压油低控制功率比例阀和电液控制多路阀,为大型主机和重大装备配套的高压液压元件和关键辅件、液压电磁电控元件。在不断提高元件水平的基础上,开发液压系统总成。

  4、密封件重点是提高产品性能和可靠性,发展耐高压、高速、高温、低温的新产品,满足主机配套的需要。橡胶密封件重点是积极采用改性橡胶、工程塑料和热塑型弹性体材料,开发组合、复合密封和回流油封、流体动力油封等产品,开发大轴耐腐蚀、耐磨损、高参数的机械密封件;发展高性能密封件产品,扩大橡塑材料的应用领域,开发非接触式可控膜密封技术和新的柔性石墨密封材料的产品;陶瓷等非金属和机械密封件增加品种,扩大规模。

  5、阀门重点是发展高温高压、特种衬料、耐腐蚀阀门和低温阀、节能疏水阀等特种阀门;发展为大型火电机组配套的高温高压调节阀、排污阀和化肥、铝化工、合成氨等化工专用的各种各衬里阀门。

  6、电能表在保持电磁式电能表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电子式电能表、自动抄表器及系统、分散型电能计量控制系等智能型仪表,开发计算机控制的电能表校验设备。

  7、自动化仪表主要是提高自动化主控系统水平,发展DCS和基于现场总线的控制系统,提高工程配套能力;水表在继续保持国内领先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大口径干式水表、饮用水专用水表和自动显示抄表系统;液位仪表不断扩大品种,提高水平,发展液位控制成套系统;电磁阀等执行类的自动化仪表主要是开发智能控制型的执行机构;在线微机分析系统扩大服务领域;提高关键仪表材料、元器件的技术档次和质量水平。

  8、光学镜片、镜头、显微镜和望远镜等光学仪器产品着力提高质量档次,扩大出口。从光学和机械技术结合的传统光学产品,逐步向以光学机械电子技术结合的现代光学产品发展。

  9、低压电器进一步完善产品系列和实现产品更新换代,积极开发智能化电器和模块化、组合式具有通讯功能的电器元件;开发智能化低压配电装置及元件,包括带人工界面控制的智能马达控制装置、智能型电机保护器、配永磁机构户外高压真空断路器、大容量无飞弧框架断路器、高分断短飞弧塑壳断路器和模块化开关。

  10、机床等基础机械重点是提高数控化水平。发展各种专用机床和出口机床及研究开发加工中心,主要是高、大、精、专磨床、数控车床、车削中心、数控与数显机械压力机、油压机、锻打机床、大型锻压设备和高速冲床等。加快开发柔性制造加工设备,包括轴类盘类零件车削FMC、箱类零件加工多工位镗铣类FMC、板材加工FMC。

  11、积极发展密封型蓄电池。采用国外先进技术,提高蓄电池的能量密度、充放电寿命、使用安全和快速充电性能。

  农业机械发展重点是以水稻作业机械、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机械和为设施农业、高效农业服务的新型适用农业机械。结合我省农艺特点,以满足适度规模经营要求、实现水稻生产全过程机械化为目标,加快开发各生产环节需要的、成系列的农业机械。积极发展园艺设施及设备,发展大棚种植和规模化养殖为代表的设施农业机械。开发节水、节能灌溉设备,新型化肥及农药施放机械。主要是喷灌、滴灌和渗灌设备;节水灌溉自动控制系统,提高灌溉设备的可靠性。

  研制开发各种家用和保健用、教学用机电设备;发展家用的食品加工设备,新型厨房设备,家用垃圾处理设备等;开发家庭用的装修设备,家庭维修机具等;发展家用变频空调控制器、家用电器专用的电动机和控制器等;开发高层建筑用的高速电梯和居民住宅电梯、高性能的直线电梯、无齿轮电梯和无机房电梯;开发为机场、车站、地铁、码头和大型过街天桥使用的低斜度及中高度自动扶梯,为城市公共设施配套的全天候自动扶梯。

  坚持振兴装备制造工业的战略方针,深入实施省政府《关于培育浙江省机械主导产业的方案》,促进机械工业结构调整与发展上新台阶。

  认真贯彻《浙江省机械工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指导意见》。各市、县要结合当地实际,研究确定**机械工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对机械工业重点支持发展的5大类22种产品,优先安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优先给予财政贴息。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压缩过剩落后生产能力。对列入机械工业制止重复建设目录的36类产品,原则上不准立项新建;对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必须坚决淘汰。

  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结合机构改革,实现政企职责分开,加快实现从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进一步为机械工业发展做好规划、协调、管理和服务工作。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加强产业法规规范、产业发展指导和产业信息引导工作。认真实施技术装备政策,积极推广国际先进技术标准,加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加强生产许可证管理和特殊产品的许可证管理。探索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支持体系,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产业信息、产品开发、技术推广、人才培养、管理咨询等多方面的服务。

  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进一步发挥机制创新的优势。以改革为动力,以特色优势产品为龙头,以排头兵企业为支撑,以产权为纽带,以资本经营为重要方式,推动企业改组和产业重组。

  重点支持发展机械工业五个一批企业。一方面,着力培育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主营业务和主导产品突出、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大企业集团。充分运用企业购并、参股联合等多种资本经营方式,推进企业改组和产业重组。另一方面,着力培育一大批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的小型巨人企业。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进入大企业的产业链,形成配套合作和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按照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的要求,优化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区域性的企业集团,组合中小企业群。

  深化企业改革,促使企业真正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增强机械工业发展的内在活力。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形成科技开发和市场开拓能力强、制造手段精的两头强、中间精的哑铃型组织结构。

  引导企业着眼于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研究新需求,运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拓展新领域,抢占新市场,促进机械工业升级。

  以企业为主体,增强企业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大企业、大集团的技术中心建设,培育一批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促进中小企业实行产学研联合,形成长期有效的技术支撑。积极采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着力开发以光机电一体化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品。加强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努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实现二次创新。将信息技术、信息内容、信息产品嵌入传统产品,促使传统产品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加速传统产品升级换代。充分发挥CAD推广中心的作用,积极抓好CAD和CIMS示范推广工作。抓住重点产品、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推进技术改造。大力提高技术、工艺、装备水平。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各项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优惠政策。

  以质量管理为重点,强化企业管理。深入实施质量振兴纲要,坚持一切满足用户需求的质量管理基本要求,进一步贯彻IS9000-GB/T19000系列标准,确保产品质量稳定提高。进一步重视产品质量和可靠性工作,从根本上提高产业素质。充分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努力降造成本和管理成本,向管理要效益。

  东道国企业的吸收能力影响FDI技术外溢的效果,这已得到诸多学者的普遍认可。Borenszteinetal的研究表明:单纯的FDI流入并不直接导致技术外溢效应,FDI是否能促进东道国经济的技术进步,从而最终推动经济增长还取决于东道国的吸收能力如何。Borenszteinetal首次运用人力资本作为吸收能力的指标将东道国的吸收能力具体量化,其研究结果表明FDI与东道国的人力资本相结合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FDI的技术外溢作用存在“临界水平”,即只有当东道国人力资本存量足够丰裕时,东道国才能吸收FDI的技术外溢。Olfsdotter(1998)认为除了东道国的人力资本存量之外,经济开放度、政府政策、人口增长率、基础设施状况乃至行政效率、知识产权保护度等因素同样起着重要作用。Alfaroetal(2000)则认为东道国的金融市场效率是影响其吸收能力的关键因素。Markusen&Vanables(1998)用具有技术优势的外资企业与东道国内部门的链接效应(LinkageEffect)来考察东道国的吸收能力。Kinoshita(2000)将研发的作用分为两部分:一是研发的创新作用;二是研发的学习效应,即东道国国内研发的增加将提高国内企业对FDI技术的吸收效果。

  我国学者赖明勇、包群、阳小晓(2002)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在影响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众多因素中,人力资本存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人力资本存量的丰裕度决定了对FDI的技术扩散效应的吸收程度。张斌盛、唐海燕(2006)选取留学回国率和外资就业率作为人力资本流量的指标,与传统的人力资本存量指标一起纳入模型进行回归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FDI和人力资本相结合与经济增长呈显著正相关,尤其是留学回国率以及外资就业率与FDI的结合,其正效应更为显著。

  (1)我国机械工业研发经费不足,技术基础薄弱,制约了对FDI技术外溢的吸收。国际上一般认为,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额的比重达2%时,企业才可能维持生存,而达到5%时才有竞争力。比较而言,我国机械工业行业许多内资企业还未达到2%的水平,与跨国公司存在巨大差距。研发投入是技术创新优势的来源,也会影响到外商投资企业与国内供应商之间建立关联而产生的技术外溢效应的大小。我国企业要想提高自身技术吸收能力,还需要进行较大的投资,这只有一些大型企业才能做到。而我国机械工业中尽管有些国有企业规模很大,但是,真正能够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企业还屈指可数。目前我国机械工业多数企业经营规模小,未能形成一批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也未能形成一大批专业化协作配套厂。而且生产的产品品种少,技术含量低,质量不稳定。如我国国产金属切削机床中,数控机床仅占2.8%,而日本1987年已达30%,德国1990年达54%。我国一些机械产品的质量标准总体上低于发达国家,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存在差距;高新技术产品、机械基础产品和重大技术装备成套供应能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长期依赖进口;中低档机械产品出现结构性过剩,积压严重。由于我国机械工业中间产品生产企业的规模一般都较小,在所生产的中间产品的性能、质量稳定性和多样性等方面与跨国公司的要求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导致跨国公司难以与之建立起后向联系。而且我国企业在技术及管理水平上与跨国公司的差距大,双方难以建立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跨国公司觉得培植当地供应商的成本太高,从而选择国外进口中间产品。而跨国公司如果与我国企业之间的联系微弱,其中间产品来源于国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子公司的经济活动只是充当了一个组装中心的功能,那么就很难对我国经济产生技术溢出。

  (2)我国机械工业人力资本水平低对FDI技术外溢吸收的制约。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机械冶金建材工会组成联合调查组于2005年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机械行业高级技工所占比例小且年龄结构老化。据对87家机械行业国有大中型企业调查统计,生产工人中,高级技师和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无等级工分别占工人总数的2.26%、13.54%、31.77%、34.34%和18.09%。87家企业中,中级工、初级工、无等级工所占比例达84.2%。这与工业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40%的比例相差甚远。从调查情况看,高技能人才奇缺,后继无人严重。以调查的企业数据为例,高级技师仅占工人总数的0.26%,技师占2%。而且近70%的中级工、初级工(不含无等级工)只有中等以下文化程度,这种素质状况远不能适应高、新、精设备对操作工的需要。高级人才、技术人员的匮乏必然会影响到外资企业对我国机械工业的技术转移和扩散。跨国公司子公司需要在东道国雇佣熟练劳动力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如果当地劳动力素质与跨国公司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就会加大跨国公司的进入成本。因此,由于人力资本的限制,我国难以吸引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跨国公司进入,同时也不能有效吸收跨国公司扩散的技术。(3)政策、体制不完善也影响到FDI对我国机械工业技术外溢的大小。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不到位。我国机械工业比较分散,开发能力建设上过多注重行业研究所研究能力的提高,每个产品都有归口研究所,产品开发主要依靠研究所,而没有重点把产品开发能力放在企业进行。同时,对于大量尚不具备建立开发中心能力的中、小企业,政府未能充分利用科研院所力量,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建立起技术开发支撑体系。在这种背景下,希望提高技术水平从而进入跨国公司全球分工体系的企业既得不到科技资源,也难觅技术支持和帮助,外资企业在国内市场遭遇不到有力的竞争。这样,技术外溢既缺乏有效的利益激励,也缺乏有力的竞争促进,技术外溢的步伐就会相应放慢。第二,通过FDI引进技术的管理体制上还不完善。未能很好地组织各设计、制造、施工、使用等单位和产、学、研各方面力量进行协同攻关,加之缺乏支持机械装备国产化的激励政策,致使许多引进项目消化吸收缓慢,国产化程度低,发挥作用有限。就已引进的技术看,从图纸资料的翻译、转移到投入批量生产,一般要用三年以上时间,大型复杂装备的消化周期还要拉长。第三,劳动力市场不完善。人员流动是产生FDI技术外溢的重要途径。在跨国公司的高薪诱导下,大批国有企业技术人员流向外资企业,却很少看到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回流到国有企业。在人才流动方面,主要是在外资企业之间流动。人员流动带来技术溢出也包括跨国公司的管理和技术人员离开跨国公司后自己创业。这需要国内存在较为健全、完善的金融与资本市场,但从现在的情况看个人创业的困难较大,特别在融资渠道方面还不够通畅,贷款担保风险投资基金业的发展尚显不足。第四,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使得外资企业更加注重对技术的严格保密,也不能更有效地发挥我国机械工业企业在技术上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据机械工业联合会的统计,目前工业发达国家的新产品贡献率52%,我国仅为5.9%。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产品少,克隆产品较多。这样的结果除了自主创新能力削弱之外,还容易遭到侵权指控。即使出现了自行研制的技术,也很容易被指责为“剽窃”。中国不久前自行研制的“CM1海豚”磁悬浮列车还没有试运行,就被德国一些媒体和企业指责为“抄袭了德国磁悬浮技术”。

  首先,加强机械工业人才队伍的建设。结合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实际,积极支持和指导企业对各类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对各工种岗位技能工人的培养,通过继续教育、技术比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等多种方式,加快提高技能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此外还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技术人才的创造性与积极性。确实落实国家有关技术入股、技术参与分配的政策,鼓励有真才实学的技术人才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或应用高新技术提高传统机械产品的技术水平。

  其次,努力推进技术创新和“产学研”相结合,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社会技术创新机制。我国机械工业企业要充分利用已掌握的自主知识产权,加强与国内外科研单位和企业合作,充分利用并整合国际国内先进技术,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利用产业集群的载体,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工业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为依托,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快对机械行业亟待解决的科技问题、重点项目的研究和重点产品的技术升级、以及产品前沿性的研究和攻关,形成三者互相合作、合理分配和利用资源、研发成果共享的创新局面。这样不但会使创新能力增强,而且还可以加快新技术的扩散,可以使机械工业生产力总体水平在较短时期内迅速提高。

  再次,增加我国企业研发投入。要解决研发资金不足的问题,首先应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提高自身实力。只有实力提高了,才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研发活动中。同时,政府也应有辅助投资并且给予相应的鼓励政策。在有关机械工业的科技计划中,增加创新技术研发的比重以及重大技术机械装备国产化专项基金的预算。在原行业技术发展基金的基础上,可重组成立国家产业技术基金,重点用于支持共性、基础性、关键性和竞争技术的研发。另外,要健全、完善金融市场,为国内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渠道。尤其是要大力发展科技信贷业务,扩大金融机构对企业的科技投入。

  摘要:东道国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是影响FDI技术外溢的重要因素,主要分析我国机械工业在人力资本、技术基础等方面的技术吸收能力对FDI技术外溢的制约情况,提出增强技术吸收能力、促进我国机械工业FDI技术外溢的对策建议。

  [1]赖明勇,包群,阳小晓.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吸收能力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2,(3):45-50.

  总体来看,市场需求引发的机械产品开发和机械工业生产的发展是机械工业基础共性技术的发展动力,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及近年来迅猛发展的高新技术是机械工业基础共性技术的发展基础和知识源泉,反之,基础共性技术及机械工业发展也促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机械工业生产的发展和机械产品的开发不断对基础共性技术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并为其发展提供广阔天地。而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和高新技术的发展,也不断为基础共性技术输送新的科技原理和知识,使基础共性技术作为基础学科、高新技术和机械工业生产之间的桥梁、通道及接口,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

  机械行业的基础技术主要包括数字化设计及制造技术、大型铸锻焊结构件制造技术、智能化传感器技术、精确成型制造及超精密加工制造技术、重大工程中先进工程材料应用技术、关键基础件和关键零件的设计与制造技术、发动机的节能减排技术、安全性和可靠性技术、防腐蚀表面处理技术、自动化仪表及自动检测与控制技术等。从具体含义上,基础共性技术研究的范畴是电流电压等级和频率、电气信息结构文件编制和图形符号、机械振动与冲击、铸造、焊接、无损检测、金属与非金属覆盖层、锻压、热处理、螺纹、机器轴与附件、技术产品文件、筛网筛分和颗粒分检方法、机械安全、电工术语、产品尺寸和几何技术规范、激光修复技术、微机电技术、绿色制造等的总称,它是机械工业产品设计、制造、检验、包装、使用以及回收再利用等机械工业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基础共性支撑技术,在机械工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关键作用。

  在机械工业产品的造型与设计中,设计工程师要根据产品的性能与功能要求、使用环境、材料性质等条件,正确选择铸造、焊接、涂层、锻压、热处理;正确选用与产品相关功能要求的零部件;还要在造型与设计制图时,合理正确选用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以及图形符号、图样画法与尺寸标注,来满足机械工业产品造型与设计的要求。可以看出,基础共性技术在机械设计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在机械工业产品的制造中,制造工程师要根据产品的设计要求,合理的采用相关产品的制造工艺方法,选用既能满足制造要求,又能满足经济要求的刀具、卡具等;还要将工艺参数与影响制造功能的产品设计属性联系起来,采用先进的机加工工艺仿真、制造数据以及制造规划、统计工艺模型等。所以说,基础共性技术在机械工业产品的制造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由于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工业的基础共性技术也得到了快速进步,基础共性技术在CAD、CAM、CAPP、CAQ等的开发与应用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如在机械工业的产品设计中提高设计速度和质量;在机械工业产品的制造中提高制造工艺减少废品,节约成本等。因此,基础共性技术在机械产品全生命周期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绿色制造是现代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其目标是使得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循环再利用或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资源消耗极少、生态环境负面影响极小、人体健康与安全危害极小,并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持续协调优化。基础共性技术的范围是机械工业产品的设计、制造、检验、包装、使用以及回收再利用等机械工业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共性支撑技术。基础共性技术在绿色制造中的应用,将对绿色制造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基础技术的落后,成为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在国际竞争中难以开拓高端市场、打造知名品牌的根本原因之一。例如,在传感器技术发展方面,由于国内的大电流传感器技术相对不够成熟,国内风电整机厂商在采购大电流传感器时,大多数会选择进口产品,由于进口产品的价格往往高于国内产品的价格,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产成本压力;在发动机节能、减排技术方面的相对落后,给国产工程机械等装备出口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带来了较大影响。2009年5月,国务院的《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到的重点工作之一,便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集中攻克一批长期困扰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作为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途径。机械工业的基础工艺主要包括铸造、锻造、焊接、表面处理、热处理等。“十一五”期间,我国机械基础工艺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一定程度上支撑了机械工业的快速发展。但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目前我国在铸锻领域的学术研究并不落后,很多研究成果居国际先进水平,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比例较少。根据相关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大铸造共性基础技术研究和先进铸造技术的推广力度,铸造技术向大型化、轻量化、精确化、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及清洁化的方向发展;未来锻压工艺将向提高锻压件的内在质量、发展精密锻造和精密冲压技术、发展柔性锻压成形系统、发展新型锻压材料和加工方法等方面发展。近几年,我国表面处理行业发展迅速,国家产业政策鼓励表面处理材料产业向高技术产品方向发展,国内企业新增投资项目逐渐增多。未来几年,装备制造、汽车行业、有色金属、船舶行业、钢铁、家电等行业的发展将继续推动表面处理业的快速发展。在热处理领域方面,我国热处理行业目前存在地区发展不均衡、生产技术落后、能源利用率偏低、产品质量分散度大、开发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根据热处理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未来我国热处理行业将重点突破几大技术难点,包括:(1)地铁、城铁、高速铁路大功率机车关键零件热处理;(2)10兆瓦以上风力发电机组大型关键零件热处理;(3)100万kW以上汽轮机转子及超临界转子热处理;(4)六米以上轧机支撑辊热处理;(5)航空航天超大型零件线基础共性技术未来发展趋势与“十二五”规划

  基础共性技术的发展关键是上等级、上层次、上规模,而目前解决以上关键问题最主要的是要促进高科技领域、高技术项目的迅速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商品化,通过不断发挥高科技项目的经济效益,刺激大量高技术项目尽快转化为基础共性技术,使之在越来越广阔的范围内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并同时促进基础工业,特别是机械工业迅速向前发展。总体来看,“强化基础战略”作为“十二五”时期机械工业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将使我国机械工业突破“基础”瓶颈。也只有在基础零部件、基础技术、基础工艺水平得到全面提升的情况下,才能使高端装备的发展不会受制于人。《“十二五”机械工业发展总体规划》中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将主攻五个重点领域、实施五大发展战略,最终实现“由大到强”,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六大目标。在实施的“五大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了强化基础战略,可见在机械工业未来五年的发展进展中,抓“基础”仍被视为促进机械工业由大到强的重要内容。在主攻的“五个重点领域”中,有两个方面是针对强化“基础”提出的,一个是关键基础产品领域,包括大型及精密铸锻件、关键基础零部件、模具及加工设备、特种优质专用材料等;另一个是基础工艺及技术领域,重点推进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和表面工程等基础工艺的技术攻关,大力推进计算机辅助技术(CAX)等基础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总体来看,强化基础战略作为做强机械工业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有针对性地强化基础件、基础技术、基础工艺等机械工业的共性基础领域。总体来看,“强化基础战略”作为“十二五”时期机械工业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将使我国机械工业突破“基础”瓶颈。也只有在基础零部件、基础技术、基础工艺水平得到全面提升的情况下,才能使高端装备的发展不会受制于人。总之,“十二五”机械工业必须千方百计地强化基础件、基础技术、基础工艺等机械工业共性基础领域。在加强基础的问题上,要打破原有行业分割,主机行业与零部件行业要发挥各自优势,相互支持和配合,全力推进。

  杭州机械工业发展的过程是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顺应市场变化,调整产业方向。杭州机械制造企业瞄准新兴行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调整产业结构,由传统主导产品转向新兴领域发展。通过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二次开发,实现产品产业链的延伸,打造企业发展的新增长点。杭齿集团由十几年前以维修风电增速箱为主,转型为自行设计制造600千瓦、800千瓦和1.5兆瓦的产品,与目前市场主流的风力发电设备相配套。华立集团通过抓住智能电网这个机遇,将简单生产小电表,“升级”到在未来智能电网中扮演重要作用。万向集团在金融危机中挺进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内惟一具备电池、电机、电控等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和动力总成产业系统能力的企业。

  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强企业竞争力。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产品改进和创新。杭汽轮股份公司每年编制年度新产品开发设计/试制、科研技术攻关计划。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引进博士后专题研究,与浙江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发了多项汽轮机技术。与国际公司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持续开展技术引进、消化和再创新工作。采用先进装备和先进工艺改造传统设备和传统加工工艺,保证设计制造精度,提高产品的质量。如杭州机床集团根据用户需求,使机床在加工过程中能准确显示进给量、切削量,在不大幅增加成本的前提下,使机床加工精度得到提高。通过自主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拓展产品市场。杭氧股份公司在大型乙烯冷箱、液氮洗冷箱领域,实现了装置的国产化,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和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加快品牌建设,提高产品市场美誉度。积极营建国际、国内营销网络,推广自有品牌。杭州机械企业积极参加全球各类工业贸易展会,登台亮相,宣传品牌。通过建立海外公司与生产基地、巩固发展国内外销售网点与直营处、基础办事处,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例如,东华链条集团“DONGHUA”牌商标在美国、加拿大等全球70个国家、地区注册,实现自营客户27家,并在德国、荷兰建立了全资仓储式销售公司。东华链条集团产品也进入国际市场的高端领域,与约翰迪尔、纽荷兰、克拉斯等世界前几位农业机械制造商配套。持续改进产品质量,提高品牌市场影响力。以万向、杭氧、万马等为代表的杭州机械企业引入ISO9002等质量体系,在内部建立了规范、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良性循环的生产机制,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品牌市场影响力不断提高。

  激励人才,持续创新添动力。培养和造就具有自主创新意识的领军型人才队伍。如西子联合集团创办西子合大学培养人才,西子联合大学成为西子联合CEO的摇篮。注册成立西子研究院,充分依托西子电梯省级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科研机构,协助下属企业培养创新人才。建立正确评价劳动价值的人才管理机制。如杭氧股份公司积极营造能干事、干成事的舞台,建立了一套正确评价各类骨干劳动价值的人才管理、激励机制,使科技、经营人才的劳动价值逐渐与市场接轨。集团内形成了谈判工资制、年薪制、项目承包制等分配方式,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政策引导,推动企业改造提升。杭州市把机械工业中的装备制造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浙江省出台《关于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杭州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方向。《杭州市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以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加速装备制造业的改造提升。《杭州市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五年行动计划》,通过落实重点扶持培育、企业上规模奖励、突出贡献奖励等政策措施,为支持机械工业龙头企业、优势骨干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做大做强提供有力保障。杭州市的“瞪羚计划”鼓励和支持机械工业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成为“专、精、特”型竞争力企业。科技革命成为杭州机械工业改造提升的最大动力。

  在机械工业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产品高技术化。机械产品的高新技术含量已成为市场竞争取胜的关键。一是智能化。传感器系统的集成化与智能化为嵌入智能控制算法创造了条件,有力地推动着机械工业智能化方向发展。二是柔性化。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系统可以灵活组态,进行任意的剪裁和组合,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三是微型化,微电子机械系统的几何尺寸向微米、纳米级方向发展。由于微机电一体化系统具有体积小、耗能小、运动灵活等特点,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四是绿色化。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生态环境无危害或危害极小,资源利用率极高。

  杭州市机械工业从发展方式看,偏于粗放。其突出表现之一是投资外延倾向明显。与蓬勃发展的趋同化的工业园区以及持续翻番的产能相比,研发能力的成长明显偏慢,杭州市机械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快。自主创新技术不多,这导致杭州市机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态势,加强自主创新,增强机械工业核心竞争力是当前机械工业发展的核心任务。机械行业与发达国家的同行相比,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不快,成为软肋和短腿;单位产出的能耗和钢材消耗下降缓慢。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导致产能扩张过猛,这说明杭州市机械工业的增长依然依赖投入的增加,而投入的经济效益改善还不明显。

  现有的产品结构和产能结构与市场的需求存在差距。高端“吃不了”、低端“吃不饱”,矛盾非常尖锐:高端装备亟待加快发展,但自主创新条件不完全成熟;自主创新的舆论环境虽有改善,但在市场实践中,自主创新的高端装备“不好”“、不用”、“不管”的现象仍很严重。此外,从机械工业自身看,加快高端装备自主创新的困难也有很多:自主创新虽然日益紧迫,但创新能力和经验明显不足。此前的高速发展,从技术支撑角度看,以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为主,但时移势易,继续实施跟进发展策略日见艰难。今后的产业升级必须更多地依赖于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尤其是集成创新,但目前自主创新的能力和经验薄弱。整个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薄弱。从组织结构看,重大装备的主机企业不够强大,不具备与“巨无霸”型的用户企业平等对话的地位。而配套企业的专业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与主机相比,基础技术、关键零部件、特种优质材料的发展更加滞后,对行业发展的瓶颈制约越来越严重。同时,缺少世界级的“精、特、专”小巨人企业,整个产业的核心技术水平、自主创新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薄弱。人员素质与自主创新需求不匹配。自主创新是系统工程,事关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不但需要高水平的研发人员,而且需要高技能的技师和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缺乏高水平研发人员,也缺乏技术工人,并且机械工人的职业精神、创新能力与企业的发展不匹配。

  ⒈优化布局、集群发展,提升机械工业竞争力严格按照《杭州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有关产业投资强度、容积率、产值能耗和产值水耗等准入标准和空间布局指引的要求,引导机械企业产业集聚,落实节能减排,强化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水平。坚持“集聚、集约、集群”的原则,加大杭氧等市区重点机械企业及其配套企业向三大部级开发区和钱江经济开发区—余杭经济开发区—大江东区域(包括江东工业园区、临江工业园区和江东市本级区块)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以及临安杭资工业企业搬迁区块集聚。形成产业集中度较高的强大产业链,提高重大设备成套能力。加快引导企业集聚发展,健全产业协作体系。推进杭州装备制造、萧山汽配、桐庐发电设备、临安装备制造等特色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

  ⒉实施科技创新提升工程,促进企业向创新制造跨越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提升工程,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扩大市、区(县)两级财政对技术创新的资助规模,推进自主创新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引导机械企业在核心技术、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方面取得突破。推进关键零部件自主化、主机国产化,通过加深自主化程度提高附加值和发展主导权。依托中科院、浙大、浙工大、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浙江分院、浙江省机电设计研究院等机构研发力量,发挥杭州市机械装备制造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作用,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行业技术研发中心”在创新制造中的科技支撑作用。发挥杭氧、万向等龙头企业部级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作用,提升企业产品开发、制造、实验、检测能力。

  ⒊推动制造服务业发展,引导企业向“微笑曲线”的高端突破出台财政政策,引导机械企业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引导企业向“微笑曲线”的高端发展,加强客户导向的营销与服务。从“卖设备”向“卖设备、卖技术、卖管理、卖服务”的转化,努力实现大型企业集团的现代制造服务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0%以上。在工业园区搭建公共技术、公共信息、人才培训、国际交流四大工业设计产业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机械制造业和工业设计的基础和优势,聚集人才和有行业影响力的工业设计公司,成为工业设计创新孵化基地、产业化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交流基地。大力发展再制造业,运用高科技对机电产品进行专业化修复或升级改造,在推动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化的同时,推动工程机械、机床等产品再制造,提高技术水平,扩大推广应用。

  ⒋打造“优质优价”区域品牌形象,带动企业品牌建设努力提升杭州机械产品的整体品牌形象。出台政策激励杭州机械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摒弃恶性价格竞争,努力提升产品附加值,改变机械产品根深蒂固的低中档品牌形象,树立杭州机械产品在全国乃至全球的“优质优价”的区域品牌形象。鼓励企业选准市场定位,确定战略品牌,根据当地特色,开发针对性的产品;要充分运用资本手段,通过海外并购等方式吸纳成熟品牌来加快自身品牌成长的步伐。引导企业不断地向产业链的高端延伸,用品牌体现个性,用品牌覆盖市场,用品牌引导转型,用技术占据高。